积极生活更有助于减小双相情感障碍的患病风险
据 2015 年调查自杀是造成 15-19 岁青少年死亡的第二大原因,而自杀风险从 14 岁到 20 岁会急剧增加。其中,双相情感障碍(BD)是最容易遗传的精神疾病之一,与自杀风险高有关[1]。
什么是 BD
BD 又叫躁郁症,是一种心理健康疾病,会导致极度的情绪波动,包括情绪高潮(躁狂)和低潮(抑郁)。抑郁时会感到悲伤或绝望,对生活失去兴趣。而躁狂时,可能会感到充满活力又或是异常烦躁。
BD 是一种伴随终生的疾病,虽然不会对身体造成病理损伤但精神损害极大,不加以治疗会导致严重的情绪、心理问题影响生活的每个领域,甚至造成自残或自杀。
而忽狂躁、忽抑郁的症状在青少年中很容易被忽视,据调查全球有 6000 万 BD 患者中有大多数从未接受过治疗。
遗传是导致 BD 的重要因素
BD 的病因尚不明确,但遗传带来的影响是确定的。
家族的遗传基因可能是一个重要因素,因为 BD 更倾向于在家庭发生,而之前的研究证明 BD 的遗传度高达 80%。
目前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已发现几种与 BD 有关的遗传变异。
ZNF804A 基因上的位点 rs1344706 基因型为 AA 时,会导致脑白质的密度或体积异常,增加患 BD 的风险。
ANK3 基因与调节神经元的兴奋性有关,从而影响了 BD 的发生。
CACNA1C 基因编码钙离子通道,可能会对神经信号的传导产生影响,影响了个体患 BD 的风险。
正确看待压力
遗传自父母的基因差异虽然会增加患 BD 的风险,但不代表高风险就一定会患病,还与童年不良经历(ACE)有关,比如受到虐待、被家庭忽视、或者父母本身患有精神疾病、药物依赖、遭到监禁,父母分居或家庭暴力。ACE 得分越高,患 BD 的风险越大,一个 ACE 分数大于 4 的人患 BD 的风险是 ACE 分数为零的人的 4.5 倍,自杀风险的 12 倍。
因此相较之下,我们更应重视家庭温暖,树立正确面对压力的态度,从而把健康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传递给家人。
虽然我们无法改变遗传基因带来的客观事实,但对待家庭和对待人生的态度是我们可以选择的。 BD 高风险的人,更应积极对待生活,散发正能量。
参考文献
1. Holly C. Wilcox, Janice M. Fullerton, Anne L. Glowinski, et al. 2017. Traumatic Stress Interacts With Bipolar Disorder Genetic Risk to Increase Risk for Suicide Attempt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Child & Adolescent Psychiatry. 56 (12): 1073.
2. Eagles, John M.2017.Bipolar affective disorder and childhood adversity: possible genetic links?Br J Psychiatry.210(5):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