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1/2020

历史上的人口迁移——魏晋南北朝时期

公元 280 年,司马炎灭了盘踞东南的孙吴政权,结束了汉末以来的分裂割据。但是统一的局面仅仅维持了十余年,西晋统治集团内部就上演了「八王之乱」的权力之争。与此同时,北方和西北的少数民族也借此逐渐地进入到黄河流域。随着西晋统治集团内部厮杀的越演越烈,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族的内迁规模也越来越大,并建立了自己的政权。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广大北方地区饱受战火。

灏戞暟姘戞棌鍐呰縼鍒嗗竷.jpg

△ 西晋境内内迁各族分布

随着琅琊王司马睿南下建立东晋政权,中原汉人大量南迁避乱,掀起了北人南迁的第一次高潮——永嘉南迁。

南迁的路线主要有东西 2 条,东部主要是山东(占了一半)、河北、河南、山西、陕西,以及安徽、江苏淮北部分流民相继度过淮河,进入到了江北的扬州、淮安,以及江南的镇江、常州、南京等地。

西部则是沿着汉水南下,进入到汉水下游的南郑、襄阳等地,陆路则是从金牛道进入四川。

map.jpg

△ 南下移民路线

截至到刘宋时期,东西两线大概南迁了 90 万人,占刘宋全境总人口的六分之一,占迁出地总人口的八分之一。

时至今日,我们看到 O-F155* 类型在山东当地约占 1.1% 到比例,在江苏平均只有 0.74%,但是在江苏的常州和扬州这两个曾经大量安置过山东移民到地方依然可以维持到 1.1% 的比例。

同时,我们也可以结合具体案例来看一看这一时期避难性质的迁徙

案例1:岭南北燕冯氏家族。所在支系 O-B83,该家族形成于南北朝时期(距今 1570 年),该类型约占当代广东人口的 0.7% 左右,主要分布在广东粤语区。最近共祖于南北朝时期(距今 1570 年),3000 年内最近的兄弟分支在河南。

1558345053237004104.jpg据记载,十六国时期河北冀州汉人冯跋建立北燕,他的弟弟冯弘被封中山公、辅政。冯跋死后,冯弘逼死冯跋的儿子,自立为君。公元 436 年,北魏攻打北燕,冯弘被迫逃往高句丽,两年后被高句丽王所杀。在高句丽期间,他感觉家族依旧面临危机,于是派第五子冯业率领 300 人从海路去投奔刘宋,结果因为技术原因,船只飘到了广东新会,于是冯氏就留居在了新会。广东由此开始有冯姓。

到冯弘曾孙冯宝时,与当地俚人首领冼氏通婚,逐渐在岭南立足发展。冯宝的妻子冼夫人是中国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社会活动家。她历经梁、陈、隋三朝,顺应历史潮流,致力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团结,功勋卓著,先后被七朝君王敕封,被尊称为岭南「圣母」。

盛唐时期著名的宦官高力士,即为该支冯氏后人。高力士(原名冯元一)因岭南流人谋反案年幼被阉割,被宦官高延福收养改姓高。贵妃捧砚、力士脱靴的典故便是出自于他与李白的故事。

案例2:鲁浙王氏家族。所在支系 O-MF23934,从分化谱系树来看,MF23167 支系在不晚于西周时期即定居于山东地区。在随后的战国到秦汉时期(对应 MF27250、MF23934、MF22880 分支)进行了快速的分化,连续三个层级都是形成一个突变后就产生了分叉。在此时期形成的支系大部分都集中在山东及附近(冀晋苏)区域。1563177025037091830.jpg

但是其中在东晋初期形成的一个下游支系 MF23402 分支,表现为超出了早期的山东原住地,更加集中地分布在以浙江绍兴、杭州、上海以及广东为代表的南方地区。其中分布最高频的地方是绍兴地区,约占当地人口的 0.8%,其中在绍兴下辖的新昌县,该类型占到当地人口的 9% 左右。该家族的家族分化历史,可以对应到永嘉南迁所形成到家族代表,即秦汉时期到家族分支主要在黄河以北,而南北朝时期产生了主要聚集于江南地区的家族分支。这个研究中到家族可能对应到历史上的琅琊王氏的一支。

更多关于永嘉南渡的家族案例正在研究中,关注公众号「家族检索」一栏,每周都会有新的家族研究结果公布,同时期待有更多的朋友能够参与到家族溯源的研究进程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