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方祖源」App,随时随地查找家族资料

扫码打开「魔方祖源」App

从楚墓的分布和时间顺序预测F793各支系未来的合并方向

据初步统计,迄今为止已发掘的楚墓共6000多座,占已发掘的东周墓葬总数的75%左右。地域上以湖北、湖南、河南、安徽四省最多,此外,江苏、江西等地也有零星发现。其中,楚墓的发现以楚的中心地区湖北江陵和湖南长沙两地最为集中,仅这两处已发掘的楚墓数量就接近5000座,已发现的楚墓则比上述数字要多得多。在如此幅员辽阔的楚文化分布区内,各地的楚墓除具有楚文化的共同特征外,还程度不同地具有一些地域特征。依各地楚墓所显现出的文化面貌和时空分布上的差异等要素,可将楚墓划分为若干个大的墓葬分布区,其中考古材料最为丰富、地域特征和发展演变脉络较为清晰的是江汉平原、湘江和洞庭湖一带及豫南鄂西北等3个区域。而从时间线来看可以分为四个时期,春秋早期至春秋中期阶段,春秋中期至春秋晚期阶段,战国时代,秦汉以后。
 
1、春秋早期至春秋中期阶段。
该时间段的楚墓目前只出现在江汉平原鄂中小区。这片区域是时间上最早的楚墓分布区,楚墓的存在时间自春秋初至秦白起拔郢(公元前278年),即战国晚期早段,其中战国时期的墓葬占绝大多数,春秋早期墓葬并不多而且规格也不高。目前已发掘的楚墓分布地点主要有江陵纪南城周围。
由于春秋初期至春秋中期的F793上游和兄弟支还未高通出现,所以从该地理位置及后世历朝历代的移民路线来预测,春秋初期至春秋中期F793上游和兄弟支大概率出现在湖北土著,历朝历代从鄂西不断南下进入湖南的移民(包括湖南扩散的四川重庆)。小概率出现在陕南广东福建地区(两湖移民),并且这些地区的样本都会独立成一级支。
 
2、春秋中期至春秋晚期阶段。
该时期的楚墓出现在了江汉平原鄂北小区、江汉平原鄂中小区、湘江洞庭湖区、豫南鄂西北区。
江汉平原鄂北小区。此区所见最早的楚墓约当春秋中期,下限与秦汉墓葬相接呈渐变状态,不似鄂中区那样有明显的分界。因地域关系,文化面貌上含有一定的中原文化因素。

湘江洞庭湖区。这是仅次于江汉区的楚墓的第二大分布区。大体指衡山以北、长江及古云梦泽以南的湘江中下游和洞庭湖地区,含今湖北省江南部分的松滋、公安、石首一带,湖南北部和中部的常德、岳阳、益阳、长沙等地。这一地区系楚国较早开发的地区之一,目前在洞庭湖沿岸的澧县、岳阳等地发现了属春秋中期的楚墓,春秋晚期的楚墓则已达于湘中地区,几乎遍布全区。战国时期尤其是战国中晚期的楚墓数量急剧增多,下限与秦汉时代相接。在埋葬制度上有一定的越文化的因素,如春秋中、晚期中型墓的墓圹多窄长而带龛,随葬越式鼎、印纹硬陶器、兵器等。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原有的越文化因素逐渐减少,而在典型楚文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因素不断增加。

豫南鄂西北区。大体指古沔水(汉水上游)、桐柏山、淮水上游及其以北直至楚之北境的区域,含今河南南部及豫、鄂两省交界处的信阳、南阳、十堰等地区。这一区域目前所知最早的楚墓,约当春秋中期偏早,下限则至楚都陈时期(公元前278~241年)。从春秋中晚期直至战国中晚期,都发现有大、中型墓。由于地近中原,墓葬制度上在楚文化因素为主的同时又有较多的中原文化因素。

自春秋中期至春秋晚期F793开始强烈爆发,和该时期楚墓分布和数量规模等非常吻合。由于此时期楚国疆域主体还是经营鄂西,尝试性地把边界扩展至豫南和鄂东,从此时期的楚国疆域及历朝历代的移民路线来预测,从春秋中期至春秋晚期阶段,F793爆发的这些一级分支大概率出现在湖北(土著),湖南(历朝历代鄂西不断南下移民),赣湘交界(历朝历代鄂西不断南下移民),四川重庆(湖广填四川移民),小概率出现在豫南(此时期豫南还只设县公,并未分封世袭),陕南广东福建地区(历朝历代两湖移民),最终这些地区的一级分支大部分成独立分支。
 
3、战国时代。该时期是楚国疆域全盛时期,楚墓分布较之前大范围扩大,当然主体还是在江汉平原鄂北小区、江汉平原鄂中小区、湘江洞庭湖区、豫南鄂西北区。其他地区如江汉平原东部、淮河中游与长江下游、湘西山地和湘江上游等地,也是楚墓的重要分布地。这些地区的楚墓多属战国时期,与楚国在进入战国后向周围大规模拓土殖民,以及都城迁徙有关。各区域的楚墓面貌往往带有若干当地文化的风格并受到邻境文化一定的影响。江汉平原鄂北小区、江汉平原鄂中小区、湘江洞庭湖区、豫南鄂西北区就不再重复赘述,参考前两个时期分布。

江汉平原东部。汉水以东至大别山区江汉平原东部及其周边的丘陵地带,大体相当于今湖北东部地区。此区尚未发现典型的春秋时期楚人的遗存,楚墓集中于战国时期。墓葬类别不高,主要是无封土的小型土坑墓和中小型封土墓,时代偏晚,多属战国中晚期。此区西北部的随(州)枣(阳)走廊地区,情况较为特殊。已发现的两周时期的墓葬主要是曾国墓葬,且多出有铭青铜器。具有明显的楚文化特征的墓葬出现于战国中期,说明这一地区曾长期为曾国地域,约在战国中期正式纳入楚国版图。已发现的楚墓特征与鄂中区同期墓葬相近。

淮河中游与长江下游一带大别山以东的淮河中游与长江下游一带,含今安徽中南部等地。
这一地区的楚墓绝大多数属战国晚期,极少数可上溯至战国早中期。这与文献中记载的战国时期楚人的东进及战国晚期楚都东迁的情况是相一致的。个别墓所出器物具有越文化等土著文化风格。战国晚期的墓中已出现了盒、钫等器物,有些显然含有秦文化的因素。

湘西山地沅水和澧水上游流经的湘西山地。该区目前已发现有零星的春秋晚期楚墓。战国时期的楚墓中见有含巴、蜀、濮文化因素的遗物,表明楚人与上述周边族群有直接的接触。墓葬类别不高。

湘江上游一带衡山以南的湘江上游地区,即今湖南南部一带。这一区域较为明确的楚墓的时代最早属战国早期,春秋时期的墓葬则多为越人墓,说明在楚人进入之前这里属越人居住区。

F793在战国时代以后扩散出去的一级支应该都会被合并到战国以前的一级分支里。此时期楚国进入了封君大分封时期,而有的早期王室后裔甚至已沦落为中下层官员甚至平民。这时期扩散的比如淮泗流域,豫南地区,湖南(包括湖南填四川重庆分支),鲁西南、苏浙,福建广东(历朝历代楚地移民分支)等地的一级分支最终都会被鄂西上游分支合并,如果鄂西分支已经消亡,那么这几个地区的分支也应该被合并。目前F793的几支战国以前的一级支都是这个配置,比如Y135496,MF17242,MF20839,C164894,Y150436,基因志树C10281, MF21567,ACT6470等。
 
 
4、秦汉以后。
秦汉以后楚人的扩散地就更广了,历朝历代鄂西不断南下湖南和赣湘交界,湖广填四川,楚人南下进入福建广东,汉初屈景昭怀进入陕西,甚至还出现了两支河北刘氏家族,鲁西南闯关东,苏北南下苏浙等等,而这其中重点分析一下湖南分支和淮泗流域分支。
湖南的地理位置有特殊性,湖南既是春秋中期开始楚人的经营地盘,又是战国时代开始楚国的封君地盘,最主要同时也最重要的一点,湖南更是历朝历代湖北鄂西人群不断南下的通道。对于F793湖南的样本应该按时间顺序分为三类分析:
第一类是春秋中期至春秋晚期阶段南下湖南的分支,这种只占特别小部分,也不会和其他地区分支合并,湖南扩散的下游四川重庆广东福建除外。
第二类是战国开始的湖南封君和各级中下层官吏,由于目前湖南的高通量还不够,准确来说还没发现此时间段的封君或者官吏,不过基于湖南庞大的样本量,最终F793会在湖南地区出现几个封君级一级分支,从湖南历朝历代移民路线判断,这类型下游大概率会和重庆四川赣湘交界广东福建支系合并,小概率和陕南等其他地区分支合并,而由于战国时期,楚国地盘已进入全盛时期,各地封君也大量出现,时间上已经很晚,所以该类型上游会和湖北,豫南,陕南,安徽,鲁西南和苏浙等地分支合并。
第三类也是最重要的一类,主要还是历朝历代不断南下的湖南分支,时间上主要集中在东汉至南北朝这段动乱时期,典型特征就是上游和兄弟支在湖北,这类型是F793目前发现一级分支最多的类型。这类型由于南下的时间更晚,所以上游可以和楚地任何地区支系合并,如和湖北,豫南,陕南,安徽,鲁西南,苏浙,重庆,四川,赣湘交界,广东福建等支系合并。
淮泗流域也有比较特殊的地方,那就是楚人经营的时间比较晚近,基本都属于战国晚期,极少数封君和官吏可以到战国早期。所以该地区的一级分支几乎全部会被上游鄂西或者楚地其他地区分支合并,而该地区在秦汉以后又有一部分南下广东福建,鲁西南闯关东,苏北南下苏浙等,所以淮泗流域的分支下游会合并一些广东福建,苏浙,东北等地样本分支。
6 条评论
热门最新

楚人在线

湘赣粤土著

添加评论

5

术书则

2 评论

2

  • 楚楚

    楚楚

    2023-08-19
    康熙字典中酓读音有徒南切,与覃、田发音相似,鄂西土家族中田、覃为大姓,应该反映了楚文化的某种影响。

    点赞

  • F7

    f793/mf117612支系代理人

    2023-08-19
    湘西在战国时代属楚黔中郡,为了对付秦国,楚国在这一带有所活动。

    点赞

若梦

浮生若梦

在战国包山楚简中,区姓已是当时湖北大姓,在东汉时期又成为湖南长沙的强宗巨族,南朝以后长沙区姓改姓为欧阳,然后分派湖南、江西、广东各地。区姓播迁演变的历史,就是楚人从湖北持续南迁的历史。

添加评论

1

奇蘭

奇蘭

分析的很好。793目前问题是高通不够,希望更多样本下沉,。

添加评论

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