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溪文化-油子岭文化-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后石家河文化(亦即肖家屋脊文化, 是在中原龙山文化人群的冲击和融合下形成的一种混合文化)。从山地丘陵再到靠近平原和低地沼泽的山坡地带,再到平原沼泽,这种文明演进的模式我们可以从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考古资料和北中国汉藏语人群的考古资料中看到,随着人类治水和组织技术的提高,人类越来越向着以前无法开发利用的低地发展。可以想见,如果没有中原文明的干扰,长江中游的考古文明或许会独立地由部落发展到城邦再到王国的。中原文明的强势崛起和扩张(王湾文化与二里头文明)斩断了这个进程,将长江以北的江汉平原纳入了自身的发展轨道。不仅如此,在扬子江以南的湖南和江西,夏人和商人的势力沿着平原(洞庭湖、鄱阳湖)和河流(湘江、澧水和赣江)的平原和河谷延伸。
这就带来一个问题,夏商周三代,也就是史策微茫、无可稽考,也无考古遗存的一千多年里,苗瑶族群的祖先究竟去了哪里呢?好在我们有后世的史籍,可以合理的推断出他们去了哪里。
其一:仍分布于扬子江以北的故地,由于中原文明的强势压制,无法形成有优势的考古学文化,但是退居山地的苗瑶语人群仍旧享有一定的自由,未被征服。从秦简可以看出来,南郡(也就是楚国的故地)仍然有南郡蛮的分布,而且秦人并未完全征服他们。这部分人群后来在南北朝的乱世中,主动或者被动的卷入了军事和政治斗争,后来逐渐汉化。
其二:分布于扬子江以南的山地丘陵。最初分布的区域应该是离以前故地最近的武陵山区,后来逐渐向贵州、湘中和湘南和岭南的山地的扩散,后来又向赣南和福建浙江的山地丘陵扩散。这一部分的族群在明清两代经略西南的过程之中,一部分汉化,一部分经历「great diaspora」迁徙到东南亚的山地。
公元前1800年,也就是3800年前,亦即肖家屋脊文化孙家岗遗址彻底消亡、二里头文化开始兴起的时期,从这时起,湖南的考古学文化足有长达400年的缺环,直到商人的考古学文化再次出现。与此同时,扬子江以北,完全是二里头文化的踪迹。曾经创造了石家河文化的苗瑶语族群完全销声匿迹。这时苗瑶语还没有分化,直到公元前500年左右,楚国在江汉之间的崛起和在沅水、湘水的扩张,割裂了苗瑶语族群的交流,原始苗瑶语才逐渐分化为两大语支,武陵山区的苗瑶语族群,成了苗人的祖先,而长沙郡的苗瑶语人群,成了如今瑶人的祖先。
G the Immortal
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