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家族疑似的历史名人
字辈信息
始祖
王叔英(明朝洪武元年)
王叔英,字原采,黄岩人。洪武中,与杨大中、叶见泰、方孝孺、林右并征至。叔英固辞归。二十年以荐为仙居训导,改德安教授。 迁汉阳知县,多惠政。岁旱,绝食以祷,立应。建文时,召为翰林修撰。上《资治八策》,归曰:“务问学、谨好恶、辨邪正、纳谏诤、审才否、慎刑罚、明利害、定法制。”又曰:“太祖除奸剔秽, 抑强锄梗,如医去病,如农去草。去病急或伤体肤,去草严或伤禾稼。病去则宜调燮其血气,草去则宜培养其根苗。”帝嘉纳之。 燕兵至淮,奉诏募兵。行至广德,京城不守。会齐泰来奔叔英谓泰贰心欲执之泰告以故乃相持恸哭共图后举已知事不可为沐浴更衣冠书绝命词,藏衣裾间,自经于元妙观银杏:树下。天台道士盛希年葬之城西五里。燕王称帝,陈瑛簿录其家。妻金氏自经死,二女下锦衣狱,赴井死。 叔英与孝孺友善,以道义相切劘,建文初;孝孺欲行井田。叔英贻书曰:“凡人有才固难,能用其才尤难。子房于汉高,能用其才者也;贾谊于汉文,不能用其才者也。子房察高帝可行而言,故高帝用之,一时受其利。虽亲如樊、郦,信如平、勃,任如萧、曹,莫得间焉。贾生不察而易言,且言之太过, 故绛、灌之属得以短之。方今明良相值,千载一时。但事有行于古,亦可行于今者,夏时周冕之类是也。有行于古,不可行于今者,井田封建之类是也。可行者行,则人之从之也易,而民乐其利。难行而行,则从之也难,而民受其患。”时井田虽不行,然孝孺卒用《周官》更易制度,无济实事,为燕王藉口。论者服叔英之识,而惜孝孺不能用其言也。 时御史古田林英亦在广德募兵,知事无济,再拜自经。妻宋氏下狱,亦自经死。(节选自《明史.王叔英传》) 据明史记载,王叔英字原采,黄岩人。太平县志称亭岭(藤岭)人。《赤城新志》称王叔英自幼长在外公家,从母姓陈。陈应辰撰文说,王叔英居亭岭北,与其先辈是锦屏同乡,且是姻亲。陈应辰还考证各类文献,指出王叔英在任汉阳令之前,一直顶陈姓,称陈原采。叔英少时好学,从临海陈南斋读书,与方孝孺、林公辅、叶见泰、张廷璧为学友,并以道义相结交,终生不渝。洪武初,王叔英被推荐任仙居训导,以后升汉阳知县,有惠政。建文帝初立,方孝孺被召为讲官,不久王叔英也被召为翰林修撰。王叔英移书劝止方孝孺复古“井田制”,并上治世救民之策,为建文帝所信任。由建文帝下达的削藩令,促使燕王朱棣的靖难役起。朱棣指斥建文帝的谋臣齐泰、黄子澄为奸臣,借口“清君侧”,兵逼南京。危急中,王叔英受命募兵勤王,至广德。此时南京守将李景隆开金川门投降朱棣,建文帝焚宫后不知去向。兵部尚书齐泰逃至广德,王叔英以为其背叛朝廷,命人将其捉拿。终于知事不可为,自缢以死。祠山道士、温岭三坑的盛希年将其收葬于祠山之麓。王妻金氏及二女均赴难。太平县名人如谢省、谢铎叔侄均十分称颂王叔英,并将其视为楷模。一百多年后,明县令曾才汉在县治东门里建忠节祠,知县袁道在文庙戟门之右建乡贤祠,以祭祀王叔英。离县五里的黄淡岙(今山下金),有贞烈祠以祀其妻女。 …… 王叔英故居:在亭岭下。谢铎曾经过其宅,写下吊诗:“虽已经历百年,过此地依然心感悲凄(凄恻百年地),哪怕历经千年,先生永在人心(经过千载心)。天高何处是先生的英魂,想起先生泪下不止(天高那可问,泪下益难禁)。旁人死后受子孙祭拜,但现在也只留下祠堂(尸祝今遗社),尽管千方百计为子孙谋划,然而谁又能积蓄下财物(孙谋谁蓄金)。先生的高洁如清风吹拂下的薇蕨永存,又如首阳山的夕阳光照千秋(清风薇蕨老,落日首阳岑)。”
始迁祖
胡(王)思达(明朝永乐年间)
二世祖思达(王叔英之子)避难于始祖的朋友胡定庵家中,改为胡姓。成年后的思达卜居在始祖为汉阳百姓祈雨的汉阳九真山南麓
家族迁徙
胡(王)思达,明朝永乐年间,因躲避战乱迁入湖北汉阳。
家族讨论
去社区查看更多讨论
写下你对家族的疑问或看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