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姚氏
家族
基因家族介绍
家族遗传标记为 O-MF117617,共祖时间约为 年前,推测为集中分布于华东地区的一支姚氏家族。目前,初步估计该类型占中国男性人口的比例约为 0.03%。
溯源分析
姓氏关联
据23魔方祖源数据库统计,在父系属于 O-MF117617 类型的群体内,姚姓占比约为 25.00%,为该类型第一大姓,远高于其他姓氏的占比,也高于姚姓全国人口占比(约为 0.33%),达到显著高频。
结合分化树树形和姓氏显著性,我们推测 O-MF117617 类型可能对应一支以姚姓为主体的家族。
现代华东姚氏家族后裔的
姓氏占比情况25.00%
姚
8.33%
林
8.33%
张
8.33%
刘
8.33%
吕
8.33%
尹
8.33%
唐
8.33%
李
8.33%
沈
8.33%
陆
展开分布情况
目前,根据23魔方祖源数据库统计,O-MF117536 类型约占当代中国男性人口的 0.04%,其中大部分归属于下游 O-MF117617 类型。由此,我们初步估计 O-MF117617 类型约占当代中国男性人口的0.03%。
该类型主要分布在华东一带的浙江、上海、江苏三省,在浙江北部的嘉兴和湖州最为高频,约占当地男性总人口的 0.3%~0.5%。在江苏泰州、江苏苏州、江苏盐城、山东菏泽等地,该类型也有较多分布。
形成时间
根据推算,O-MF117617 类型共祖于大约 年前,即共同祖先生活在魏晋时期。
中古时期华东地区较为著名的姚氏家族有吴兴姚氏,为吴兴大族之一。吴兴姚氏最早见于记载的名人为东吴太常姚信。南朝梁有太医姚僧垣,后入北周,隋朝封北绛郡公。其子姚察为陈吏部尚书、史学家。姚察子姚思廉为唐史学家。姚思廉之孙姚璹为武则天时期宰相。
O-MF117617 类型的姚氏家族,共祖时间与吴兴姚氏兴起的时间同处于魏晋,同时在浙江北部的嘉兴、湖州较为高频,由此我们推测该类型可能与吴兴姚氏有关,有待进一步研究。
同时,本研究因检测样本有限,尚需更多用户参与「深度检测」,以使该家族的共祖时间和谱系树更精细准确。
家族详情
家族名人简介
姚僧垣姚僧垣
姚僧垣
499 年—583 年,字法卫,吴兴郡武康县(今浙江德清)人。南北朝时期医学家,史学家姚察之父。
自幼好学,博览文史。梁武帝大通六年,起家临川国左常侍、历任江州田曹参军、殿中医师、大医正。南梁灭亡后,进入北周,历任小畿伯下大夫、遂伯中大夫、骠骑大将军、华州刺史。周宣帝即位,册封长寿县公,出任太医中大夫。周静帝嗣位,迁位上开府。
隋文帝开皇初年,进爵北绛郡公。开皇三年,去世,获赠荆湖二州刺史。
了解更多姚察姚察
姚察
533 年—606 年,字伯审,吴兴郡武康县(今浙江德清)人。南朝文学家、史学家,医学家姚僧垣之子,史学家姚思廉之父。
聪明敏捷,颇能作文,得到简文帝萧纲器重,累迁驾部郎中。梁元帝即位,授原乡县令。陈朝建立后,历任秘书监、著作郎、太子舍人、吏部尚书。陈朝灭亡后,进入隋朝,担任过秘书丞、晋王(杨昭)侍读、太子中舍人。奉诏修撰《梁史》《陈史》,袭封北绛郡公。
了解更多姚思廉姚思廉
姚思廉
557 年—637 年,字简之,字思廉,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其父姚察于陈朝灭亡后到隋朝做官,迁至北方,故两《唐书》中《姚思廉传》称其为京兆万年(今陕西长安)人。唐朝初期史学家。
自幼习史,后曾任隋朝代王杨侑侍读。唐李渊称帝后,为李世民秦王府文学馆学士。自玄武门之变,进任太子洗马。贞观初年,又任著作郎,为唐初「十八学士」之一。官至散骑常侍,受命与魏征同修梁陈二史。贞观十年,成《梁书》《陈书》,为二十四史之一。又著有《文思博要》,已失传。贞观十一年,卒。
了解更多姚璹姚璹
姚璹
632 年—705 年,字令璋,吴兴武康(今浙江德清)人。武周时期宰相,史学家姚思廉之孙,博州刺史姚处平之子。
永徽年间,举明经进士,候补太子宫门郎,迁秘书郎。学识出众。善于文辞,迁中书舍人,册封吴兴县男。武则天临朝称制,授夏官侍郎,贬为桂州长史。长寿元年,检校吏部侍郎,迁尚书左丞、同平章事,参议朝政。
延载元年,升任纳言,负责督造天枢。证圣元年,迁刑部尚书、同平章事。总管嵩山封禅,督修明堂,加任银青光禄大夫。神功元年,因事坐罪,降为益州长史,迁地官尚书、工部尚书、西京留守。长安年间,告老还乡,晋封伯爵。
神龙元年,姚璹去世,获赠越州都督,谥号为成。撰写《瑶山玉彩》,创立《时政记》。
了解更多
社区讨论
查看更多
参与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