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兴沈氏
家族
基因家族介绍
家族遗传标记为 O-Y137919,共祖时间为 2060 年前,推测为吴兴沈氏家族。该类型男性人口约占全国男性的 0.29%,沈姓为第一大姓,集中分布在浙江、江苏、上海等省市。
溯源分析
形成时间
根据推算,O-Y137919 支系共祖于距今约 2060 年,其下游支系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有过大规模的人口爆发。
据《宋书》自序,吴兴沈氏始迁祖为沈戎,「仕州为从事,说降剧贼尹良,汉光武嘉其功,封为海昏县侯,辞不受。因避地徙居会稽乌程县之余不乡,遂世家焉」,按其记载,沈容为汉光武帝时迁居会稽乌程,与 O-Y137919 的形成时间接近。
吴兴沈氏家族自两汉之际迁居吴兴武康以來,逐渐成长为大族。在南朝(刘宋、萧齐、萧梁、南陈)一百七十年的时间里,吴兴沈氏族人依赖出色的政治、军事、文学才能,一直依附皇权,获得在政治上的高位,宗脉人口得到了巨大发展。
由于 O-Y137919 与沈姓关联性强,其下游支系分化的时间与吴兴沈氏家族迁居吴地、人口爆发的时间接近,由此推测 O-Y137919 类型为吴兴沈氏家族。
0.54%
1.02%
1.49%
1.97%
上海市
2.45%
浙江省
1.48%
江苏省
1.05%
福建省
0.46%
安徽省
0.41%
云南省
0.38%
北京市
0.32%
宁夏回族自治区
0.30%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0.29%
海南省
0.22%
天津市
0.21%
广东省
0.20%
河南省
0.20%
河北省
0.19%
台湾省
0.17%
贵州省
0.16%
黑龙江省
0.15%
江西省
0.14%
山东省
0.13%
湖北省
0.12%
辽宁省
0.12%
甘肃省
0.11%
湖南省
0.11%
内蒙古自治区
0.08%
吉林省
0.08%
四川省
0.08%
陕西省
0.08%
山西省
0.07%
重庆市
0.07%
- 展开
家族详情
家族情况介绍
吴兴沈氏家族,孙吴到西晋时为江东豪强大族,时人有「江东之豪,莫强周沈」的说法。在南朝(刘宋、萧齐、萧梁、南陈)一百七十年的时间里,吴兴沈氏族人依赖出色的政治、军事、文学才能,一直依附皇权,获得在政治上的高位,宗脉人口得到了巨大发展。
该家族两晋至唐朝代表人物有:东晋初年车骑将军沈充;刘宋吏部尚书沈演之;刘宋太尉、始兴郡公沈庆之;刘宋开府仪同三司沈攸之;刘宋右将军沈文秀;刘宋祠部尚书沈昙庆;南齐侍中沈怀文;南齐五兵尚书沈冲;南齐尚书左仆射沈文季;南梁尚书令、太子少傅、史学家沈约;南陈特进、金紫光禄大夫沈恪;南陈中书令沈众;南陈尚书右仆射沈君理;唐朝宰相沈君谅,等等。
家族名人简介
沈庆之沈庆之
沈庆之
公元 386 年—公元 465 年,吴兴武康(今浙江德清)人,南朝刘宋将领。
在宋文帝早期,沈庆之以出色的军事才能帮助刘宋取得了北伐与荆雍五水蛮叛乱的胜利,获得了军功。在元凶弑逆事件中,他向当时的武陵王刘骏投诚,并帮助他入讨元凶成功。及至刘骏即位,沈庆之凭借当初的投诚以及优秀的作战能力获得了统治者的信任与嘉奖。
刘宋孝武帝大明三年,沈庆之进车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朝会位次司空,地位崇高。而沈庆之也以其高位荫其子侄,譬如沈文季、沈僧荣、沈攸之、沈法系、沈文秀等皆受到沈庆之的影响而被擢升重用。
了解更多沈约沈约
沈约
公元 441 年—公元 513 年,吴兴武康(今浙江德清)人,南朝梁开国功臣,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
少时孤贫,笃志好学。南朝刘宋时期,起家奉朝请,迁郢州外兵参军。南齐建立后,任征虏记室、太子家令、著作郎、国子祭酒。梁武帝萧衍即位,授尚书仆射,册封建昌县侯,历任左仆射、中书令、尚书令、左光禄大夫、侍中、太子少傅。
天监十二年(公元 513 年)去世,享年七十三岁,谥号为隐。沈约博文史,预文惠太子文学集团,入竟陵王西邸,倡声律论,与文章「三易」,为一代辞宗。
了解更多姓氏分布
该家族后裔中沈姓为首位大姓,占比为 9.14%,其余较多的姓氏有王、张、陈、李、吴等。
现代吴兴沈氏家族后裔的姓氏占比情况
9.14%
沈
6.94%
王
6.25%
张
4.86%
陈
3.36%
李
2.89%
吴
2.66%
周
2.66%
陆
2.55%
林
人口分布
该类型男性人口遍布全国,占全国男性人口的比例约为 0.29%,集中分布在上海、浙江、江苏等省份,呈现以湖州、嘉兴为中心,江南地区分散的分布格局。
0.54%
1.02%
1.49%
1.97%
上海市
2.45%
浙江省
1.48%
江苏省
1.05%
福建省
0.46%
安徽省
0.41%
云南省
0.38%
北京市
0.32%
宁夏回族自治区
0.30%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0.29%
海南省
0.22%
天津市
0.21%
广东省
0.20%
河南省
0.20%
河北省
0.19%
台湾省
0.17%
贵州省
0.16%
黑龙江省
0.15%
江西省
0.14%
山东省
0.13%
湖北省
0.12%
辽宁省
0.12%
甘肃省
0.11%
湖南省
0.11%
内蒙古自治区
0.08%
吉林省
0.08%
四川省
0.08%
陕西省
0.08%
山西省
0.07%
重庆市
0.07%
- 展开
社区讨论
查看更多
参与讨论 ......